欢迎来到云南自考网!云南自考网为考生提供云南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云南教育考试院itpslww.ynzs.cnl为准。

联系我们:  0871-64332211

距离10月自考报名预计时间120

距离10月自考考试时间186

考生服务:

  • 学士学位|
  • 转考免考|
  • 所在位置:云南自考网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正文

    云南自考00816文艺心理学押题资料

    2021-06-25 09:49:10   来源:云南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文艺心理学》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 ,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江西省

      09 年 07 月名词解释题)

      2.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 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 力求定量定性。

      3. 心理活动 ——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 审美体验 ——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

      烈的情感色彩, 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 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

      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 审美心理机制 ——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

      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 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 “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

      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 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 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这样, 艺术家的心理特性, 艺术创作的动力, 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 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 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同时, 它们又是两门学科, 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 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特殊 心理 ——审美心理。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和微妙,它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内容。从研

      究方法看,普遍心理学更带有自然科学性质,它的研究更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而文艺心理学面对情感色彩强烈和复杂微妙的审美心理, 更多采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 要达到定量和定性难度是很大的。

      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名词解释:

      1. 审美阀原则 ——运用于意识水平的原则。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立体产生快乐或者

      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 唤醒理论 ——贝里尼在 60 年代提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 。人的审美愉悦是由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

      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

      3. 潜意识 ——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

      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 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层面表现出来。 然而, 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 因此, 潜意识就是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积库, 是一种被压抑的东西。

      4. 俄狄浦斯情结(四川省 05 年十月已考) ——是弗洛伊德的著名论点。即人从儿童时

      期就有了性的意识,男孩的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就是俄狄浦情结。 (江西省 09 年 7 月已考)

      5.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的理论,认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部分。 所谓本我, 它是原始的, 生来就有的潜意识部分, 遵循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代表着理智,以现实的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的特征。

      6. 集体无意识 ——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 (江西省 09 年 7 月已考)

      7. 原型 ——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

      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如英雄、 大地母亲、 智慧老人、魔鬼等都是原型。

      8. 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情绪,起源于童年期的弱小和无助, 但只有附加的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的挫伤才会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

      9. 镜像阶段 ——拉康提出的著名理论。即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

      我与物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大约 6--18 个月)就进入镜像阶段, 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 即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 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己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时, 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 并拼命向镜子靠近, 以便看得更清楚些。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 (婴儿和镜子的合一)。

      10. 同形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两条重要原则之一。即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11. 表现性 ——表现性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 ,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说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的意蕴。

      12. 知觉概念 ——阿恩海姆提出的一个新的名词,即人们感知外物时,大脑皮层就开始了对该物的结构特征的提炼过程,而不是将这个物体的形状原原本本地印进脑海中。

      13. 简化原则 ——阿恩海姆提出的著名观点,即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

      14. 需要层次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可分为 7 个层次,犹如一座金字塔。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

      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

      15. 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

      16. 高峰体验 ——马期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 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 (江西省 09 年 7 月已考)

      17. 决定论原则 ——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是有个体性的,同时又是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看来, 心理决定于生活方式, 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

      18. 意识和活动同一原则 ——由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提出, 认为活动是人对周围现实的能 动关系的最重要的形式; 认为人的活动有外部的, 实践的活动,也有内部的心理活动, 而且二者是统一的。

      二、问答题:

      1、试具体谈谈费希纳的某一审美原则。

      答:费希纳的 16 种审美原则中的第四种: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如果矛盾重

      重,人们就陷入苦苦思索中而不得要领, 是不会产生审美情感的, 或者内容是虚假而美丽的, 人们开始何许也会有审美情感,而一旦发现事物真相,只能产生被欺骗和愤怒的感情。

      2、如何评价实验派的文艺心理学研究?

      答:在实验艺术心理学这一令人略感新奇和依然陌生的研究圈中, 虽然对艺术活动至关重要的情感动机和人格均末或暂无可能充分涉及, 但是它的前进步态还是明显可辨的。 它的第一进展组成的过程总是要呈现为渐进的链式的结构。 虽然和艺术心理学的第一种分支研究 一样, 实验的艺术心理学的第一个成果同时也会是人们抱憾的一种目标。 不过, 类似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要求,还不如说是一种理想的期待。

      3、梦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

      答:首先,梦有巨大的压缩作用,而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倾向。同样,艺术家

      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 其次, 梦意是呈现视觉的形象, 绝少有抽象、 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 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总是与记忆相关的

      情绪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 其三, 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都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 “戏剧性” 中, 也就是说, 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照,因而是一种移位了的

      东西;第四,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梦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而总是有所指涉,有所意味。

      4、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

      答: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 在今天仍然或多或少地受到怀疑, 但是却又被外行地运用于艺术问题和美学, 而且经常是以一种错综的或歪曲的方式去运用, 因此, 有人坚决反对把精神分析运用于艺术之上。 但是, 如果谨慎地应用同时又不排斥其他资料, 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解释依然是深刻的解释。

      5、谈谈原型特定文化的关系。

      答:艺术中的母亲原型之所以能独立地形成, 同人类寻求保护和得到养育的集体无意识 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样母亲原型就更具有普遍的力量。 不过, 由于母亲这种预先形成的心像在不同的婴儿和母亲之间的现实关系中存在, 就逐渐呈现为不同的确定性形象, 与此同时也就产生变体, 但是尽管如此, 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定向, 那就是它们几乎都意味着养育、保持、帮助、献身和肥沃、丰饶等,而这些不能不说是人类有关母亲的集体无意识内容。正

      是这种深层的东西成了母亲原型在艺术中成为永恒的感人至深的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6、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和超越。

      答:艺术家在很多方面和处于自卑或无能状态中的儿童一样, 他们的心中总是拥有着某种目标, 而且往往是由想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 因而, 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心理

      冲突: 贫乏和富有, 附属性和支配性, 苦难和幸福, 无知和全知以及无能和创造等。 在这里, 想象的目标越是优越, 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就可能越深, 但也可能同时意味着可以激发更为

      惊人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

      7、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

      答: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 其一, 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其二,同形论,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

      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8、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的?

      答:当人们看到某种客观物体或景物时, 这些客观物体或景物的结构形态会通过观察者 的视觉系统在大脑皮层上引起生理力的活跃, 这种生理力就构成了类似物体或景物结构的内 在形式。 当这种生理力的内在结构形式被观察者的心理所体验到时, 尽管观察者体验到的是

      自己大脑皮层上的变化, 但他却认为是体验到了来自物体或景物的性质。 在心与物之间有了这层以大脑皮层生理力的变化为中介的关系,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便被沟通了。

      9、为什么马斯洛的心理学是第三思潮?

      答:由于马斯洛的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探求人的意识的隐蔽之处, 也不像行为主义的心理学那样注重刺激与反应的模式,而是倾心于人的“高级意识心理” ,从而耀眼地成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即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声音。

      10、谈谈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与艺术的关系。

      答: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是超越性体验的世界,是人们直接了解人类的最高美德与

      理想, 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的最高层次: 自我实现层次, 是同人类的终极价值与存在价值联系在一起。在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中,艺术无疑是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对于

      存在性价值的提升与实现, 艺术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 间接的, 因为存在性价值更是艺术以外的重大问题。

      1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文艺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特征?

      答:一是决定论的原则;二是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三是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12、维戈茨基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揭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

      答:在维戈茨基看来, 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 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特殊功能。他认

      为“逆向感情” 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以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

      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 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他指出: “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这种净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脱离心理学就无法解释文学,心理学对于理解

      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的特殊功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艺术家与体验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体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而艺术体验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

      2. 体验生成 ——指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它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 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及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反应图式的联系。

      3. 童年经验 ——指“童年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 童志等。

      4. 缺失性体验 ——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

      5. 崇高体验 ——是艺术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

      6. 超越体验 ——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

      7. 孤独体验 ——指艺术家在世态创造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绝望的体验心理。

      8. 神秘体验 ——神秘体验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假定并相信一种超越性的终极现实的存在;二是这种终极现实是超日常经验、感官经验与逻辑理性的,它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契合、顿悟、启示等才能把握;三是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会产生一种迷狂式的同一性体验。

      9. 归依体验 ——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二、问答题:

      1、体验有哪些特牲?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江西省 09 年 7 月简答题已考) 答:一、体验有生命性、情感性、 “忘我”、“反刍”等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意蕴

      性、“移情”和“诗意”等特性是同构对应的。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凝结了个体体验的诸

      种特性。 没有艺术家个体的体验的特性, 艺术活动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正是作家的个体体验的凝结与表现。

      2、艺术体验的生成有什么特征?(四川省 05 年 10 月已考)

      答:艺术体验的生成具有以下特征: 1、体验生成的互渗性; 2、体验生成的意向性; 3、回忆:体验生成的重要形式。总之,艺术家的体验是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心理之流。

      3、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 1)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2)童年经验有艺术家的个性铸造上有重要意义。 (3)痛苦的童年经验常常能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

      大的同情心,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 4)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 内在的, 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析

      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 5)童年经验包蕴最

      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 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 6)童年经验之可贵在于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 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 因而, 童年经验作为建构艺术家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比其他体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4、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

      答:缺失即未满足,此时主体为确缺失,求得满足,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缺失

      激发着认知活力。 缺失使艺术家深感痛苦, 同时往往也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和创造的冲动, 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去努力重新建设一个世界。 也就是说, 他们的缺乏性体验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

      5、试述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相互转化的机制。

      答: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主要是通过成就动机形成的。 成就动机, 是人在某种强烈的企图发挥自我优势能力的欲望支配下, 希望倾其一生, 实现自我价值, 尽力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萌生, 往往是从社会和自然给艺术家以种种难以忍受的刺激开始的。 成就动机萌生后, 艺术家在直觉中所品咂到的对于人生、 社会的感悟成果, 及其随之而来的一切心理能量, 都可能倾注进去。 成就动机实现以前或难以达到时, 艺术家的崇高体验往往体 现为极度的焦虑。不管征服自然还是面对社会斗争,人类的崇高体验往往以悲剧形式出现,

      而以成就动机的受挫或毁灭来达成。

      6、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对艺术创作有何意义?

      答:艺术家的文学艺术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 艺术家如果过于讲究实际, 在艺术上就很难真正有所创造。 在现实生活中, 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理想, 常常需要做出牺牲, 这即是对实用功利的一种超越。 只有超越了实用功利才能达到艺术创作成就高峰, 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7、是否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为什么?

      答:不是的。因为由神秘体验进入归依体验,丰富多样,因人而异,一般依据其归依的对象, 大致分为三种比较典型的类型,二是向宗教的归依;二是向自然的归依;三是向童年的归依。所以说,并不是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

      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一、名词解释:

      1. 潜动机 ——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有二:驱动

      性、潜动性。

      2. 显动机 ——在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显动机就是艺术家宣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力量,主要特征有意象、情绪情感、创造性三者。

      3. 动机簇 ——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

      4. 动机冲突 ——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丛簇现象。

      5. 癫狂状态 ——指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出现的一种奇异的创

      作现象 ——癫狂。 创作主体似乎进入了一种非自觉创作的精神状态, 而癫狂的奇异性主要就表现在这如痴如狂、物我不分、意不由已、情不自禁的非自觉精神状态上面。

      6. 艺术深思 ——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 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 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 ——审美意象。在沉思中, 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 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

      节。(江西省 09 年 7 月名词解释题)

      7. 内觉体验 ——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内觉体验。

      8. 内在形式 ——内在形式指在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用美学上常用的术语表示就是审美意象。

      9. 审美相似律 ——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它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 的。

      10. 形象范式 ——它是具有表象的抽象性、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的范式形态。一般

      说来, 它主要与人的无意识作用相关, 通过无意识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 但又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

      二、问答题:

      1、试谈谈潜动机的品格和内在机制。 (四川省 05 年 10 月已考)

      答:潜动机有某些羞于启齿的成分。由于不符合意识自我的价值观念,难以获得认同。

      潜动机只能隐藏在阈限之下, 客观存在是真正的动力源。 潜动机的内在机制表现为直觉表象; 外在机缘;情绪情感;解构重构等,创作潜动机十分复杂,千万不能把它简单化。

      2、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

      答:齐白石从小家贫,一直被生活重负所压迫。一方面要保证艺术良心不被金钱玷污; 另一方面又不愿趋炎附势,为宫廷作画。两种负价值迫使他处于焦虑之中。既要避开铜臭,

      又要避开官府, 怎么办?被逼无奈, 他只能选择第三条道路, 过“自食其力的平凡生活 “ —— 卖画。既有饭吃,又可以保全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良心。鲁迅的《不周山》意欲用女娲造人和

      弗洛伊德主义解释艺术起源, 但中途读了道学家之文, 动机转化, 在女娲两腿之间添加了 “古衣冠的小丈夫” ,由此导致“油滑” ,且“破坏” (鲁迅语)了宏大结构。

      3、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四川省 05 年 10 月已考简答) 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 是一时的如痴

      如狂, 而不是真痴真狂, 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

      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 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 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再则, 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 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 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 老套的、 重复的、 明显是无意义的事。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 “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 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 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4、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

      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 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 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 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 提供了条件。其次,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 ,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 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 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象时, 会产生新的特性,也就是审美特征, 它产生于人心理之中,是在观照之中产生的, 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

      5、试分析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的内在联系。

      答:内觉的构成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与人的生理结构相联系的尚未形成的心 理活动的冲动, 一方面是人的意识乃至精神层次心理现象的复沉, 而人作为幻象型艺术就同时蕴含着心命冲动与社会人生体验, 因此它也折射出社会生活面貌, 尽管它是以内在结构的

      相似隆而不以表层现象的真确性来显现的。 而幻象型艺术家可视为这样一种人: 他们最善于体验到内觉状态, 善于从心灵深处挖掘艺术材料, 可以说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是紧密相关 的。

      6、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作为艺术品骨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主体之生命体验与某种知觉表象的结合, 它的一般特征:首先意象并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 其次,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

      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 第三, 审美意象指向主观体验。 审美意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首先说, 审美意象绝不是一般的心理构成, 它只有在特殊的心理条件即审美心境下才能产生, 而审美心境的形成有赖于一种被称为“预备情绪”的心理因素的出现。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

      各类情绪情感, 感觉知觉, 想象联想以及判断理解融为一体而呈现为某种具象性形式。 各种心理要素的交汇融合过程即是体验过程, 而那种最深刻的联系到人的生命存在的体验则可称

      为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寻求感性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可以说审美意象就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

      7、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冲突?

      答:人既是一个个性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一分子这个事实, 导致了艺术作品既包含着个体价值, 又包含着社会价值的复杂性, 从创作过程来看, 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 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 面反复体验、 观照着自己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 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 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之体” 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这样一 来,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便构成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既相互排斥又彼此渗

      透的内驱力。

      8、如何理解形象范式是“形象的抽象框架”的说法?(江西省 09 年 7 月已考)

      答:根据各种对原型的即形象范式的解释, 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呈现于作品中的原型, 实际上都会存在着三个不同层面上可供解释的原型侧面,最具体 (第一层) 的是原型像,其中包含了第一、 二层面说明的东西; 其次是原型式,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剥落了原型像的具体性

      后留下形象的抽象框架, 再就是剥落了一切具体性后余下的绝对抽象的原型义。 原型像是一种已分予成的实体, 本身不再具有分予的能力。 原型义因其绝对的抽象性, 只能是包含在原型式中的意义内涵, 它也无法直接分予出艺术化的具象。 因此, 具有分予能力的便是处于具象与抽象间作为中介者的原型式, 就集体表象而言, 只有原型式才是最准确意义上的形象范 式。同时, 它也量作为心理形式而非外在形式而存在的, 即只有作为主体的构成才有可能以 主动的方式,自生自发地去分予摹本,由此而可将原型首先作为一种心理事实来看待。

      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语言法则 ---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系统(包括心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规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指性、音乐隆、陌生化和本色化。

      2. 文学语言层面 --文学语言的层面,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划分,通常可分为四个层面: 语言、文法、辞格、语体。

      3. 叙述行为 --叙述行为简言之是运用言词的行为,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 (江西省 09 年 7 月选择题)

      4. 心理唤起 --即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由缓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5. 技巧的发生 --艺术技巧的发生与人类的原始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节奏的发生; 二是人类的模仿;三是“拟人” 。

      6. 母题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

      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 “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这也是它与主题的基本区别。

      7. 原型 --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

      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 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 通过这种原型意象, 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 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 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 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 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 同时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 统的影响。

      8. 惯用语 --惯用语是为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例化的表达语码。它与原型意象的区别是:前者常常是一个陈述式词组或短句,而后者则是一个名词性的词或词组。

      9. 形式征服题材 --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题材与形式对立、冲突,不是形式消极适应题材,而是形式征服题材,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

      10. 对立原理 --指达尔文提出的,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动作,都遵循着“对立的原理” , 即某种表情动作是以与之相反的表情动作为条件的。

      11. 题材情感 --指由题材本身所引发的情绪感受。

      12. 形式情感 --指由形式本身所引起的情绪感受。二、问答题:

      1、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法则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答:文学语言法则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四个方面。 下面谈谈内指性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例如有人问你: “黄河水从哪里来?”这边小孩子也会回答: “黄河水从山上来”,或“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来” ,更具体而准确地可说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

      脉。”但是,诗人却可以不顾这一“地理学事实”而说成: “黄河之水天上来” 。看起来,李白的这一诗意语言是“失真”的,因为它竟违背了一般地理常识;但是,这一有意“失真”

      的描述却一句千钧地突现出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 并使这一描述本身成为有关黄河描

      述的千古绝响。 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正是这句不顾“地理学事实”的极尽夸张和虚构能事

      的描述,才尽情地展现出黄河在诗人和其他世人心中留下的真实的震撼性体验。 同理,说“白发三千丈” 也不符合生活事实, 但这样的语言却更能传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这表明,文

      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的, 是内在的自足的。 换言之, 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 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文学语言的美正源于此。 这正表明, 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

      2、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层面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江西省 09 年 7 月论述题已考) 答:文学语言层面包括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如语音层面中的押韵,可以使诗读来

      琅琅上口, 铿锵可诵,悦耳动听,使人受到一种和谐的音乐美。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

      心理状态。 例如选择韵脚字就是颇有讲究的,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悉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的韵脚字“裳” 、“狂”、“乡”和“阳”全属阳韵字,读起来十分响亮、开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3、叙述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答:叙述行为简言之是运用言词的行为, 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 个幻想世界的举动。 那它为什么要借助于言词, 它的心理依据就是因为言词是原初社会的人 类最容易, 也最便利就能获得的材料。 它同时又是最实在最方便的交际工具。 叙述行为运用的言词材料来自人类自身,垂手可得,又很容易进行创作和改造, 因此它必然会被选中,承当起这一任务。

      4、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所谓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当是源于节奏这个命脉;而所谓“三位一体” , 是指诗歌、音乐都存于舞蹈这一母体。 “三位一体”艺术现象深刻而又充分地表明,节奏这

      种艺术技巧, 对人类艺术的生成及其样式的产生了多么独特而又巨大的作用。 节奏是从人的生命情绪里流溢出来,而非外在的人工技巧,所以,它本身就是艺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也正是节奏不同于其他一般艺术技巧的地方。 因此,任何艺术都不可没有节奏。 节奏失当, 艺术的生命整体将遭到严重的损害。

      5、模仿对原始艺术的写实特征有什么影响?

      答:模仿给人快感, 是模仿成为艺术创造技巧的内在原因,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进

      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 模仿对于原始人来说, 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践活动, 又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技巧, 它决定了早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基本特色和属性 ——写实主义。越是接近艺术发生的日子,写实的风格就是突出鲜明。

      6、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

      答:是具有同一性的。 “拟人”作为一种艺术技巧,直接脱胎于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

      它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最典型的“原始 ——儿童”意识。甚至可以说, “拟人”最初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7、母题同民族文化的心理有什么关系?(四川省 05 年 10 月已考)

      答: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 (包括人生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模式、审美体验方式等) 的集中体现, 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和把握方式。

      8、为什么说不能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理解母题。

      答: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是离不开语言形式的,更准确地说,它本身就是一套形式 —— 语言的惯例与程式 ——抒情作品中的意象模式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模式。 它是外于作品的, 也就是说业已形式化了的,所以说不能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理解母题。

      9、艺术形式是如何征服题材的。

      答:作家通过强调这一点和忽视那一点等艺术形式的深度加工, 便形式征服题材, 让题材归顺形式。

      10、形式情感是如何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的?

      答:形式情感通过下列三个阶段来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的: 第一阶段, 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兴奋。 第二阶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感与

      题材反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正是艺术形式的征服作用和分隔作

      用,使视点由有功利目的视点转换为超功利目的的视点。 正是艺术形式的作用消解了直接的功利目的, 而形成了无关功利的审美聚焦, 使夹带着泥沙的不可控制的自然情感之流注入深潭,得到控制、回旋与缓解,进而变成审美情感的清流悠然倾泻出来。第三阶段,形式情感

      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 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 通过上述说明了形式情感征服、消融题材情感,导致了我们的情感沿着兴奋 --缓解,阻滞 ——舒泄、升华的路线前进,而这条路线的终点就是人们渴望的,能够给我们心灵以安慰的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艺术接受心理

      一、名词解释:

      1. 图式 --它是在接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时业已存在着的一种独特的,先在的东西,从

      发生学上来说是问题的起点。 它是通过反应发展的基本阶段的递进而得以具体的体现。 是接受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2. 自性 --在心理学的视野里,自性问题更是一种人格或个性的问题。查尔德国认为,

      人格(自性)指的是在可比拟的情境中所表明的“那些使一个人的行为时时一致, 并且有别于他人的多多少少有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它有四个方面: 稳定性方面、 内在性方面、一致性方面、个体差异方面。

      3. 心理时空 --心理时空是客观时空在艺术主体主脑中的审美反映,是艺术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层面。

      4. 惯例 --“惯例”即是“第一个门类系统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

      作品来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 它是具有约定性的, 有关艺术接受活动所涉及的接受环境, 接受对象和接受方式等的综合性心理反应机制。

      5 心理常态 --心理常态是动态的,一种不断顺应和发展进化的过程。是接受者能够主动

      地适应接受对象从而可以理想地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就是心理常态。 (四川省 05 年 10 考名词解释)

      6. 娱乐 --哪里有艺术,哪里就有快乐,在欢乐的下面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对个体而言,文艺能够移化心灵;其次,宏观看,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

      建。总而言之, 艺术作为趋于快乐的积极情感活动,是对抗不同压制情感方式的力量, 也是将人们从焦虑和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性等到重建的力量。

      7. 心理治疗 --艺术的心理治疗是以设定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心理反馈”调动主体在系统发育中所具备的特定反应潜能,从而调节其神经系统以趋向比较稳定而舒展的心境状 态。

      8. 批评意识 --批评意识是批评家持特定态度实现其还原欲望的心理现象。二、问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图式选择性?

      答:因为接受者的图式是一种先存的心理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 它总是出现出一种趋向有个体的选择性反应的内在倾向。 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定向性质是相当普通的事实。 臂如,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选择。所以不同方式,不同特征, 不同素质的情感主体具有 千差万别的不相类同的需要和态度,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扶择不同的体验对象, 以适应相应的情感条件。同时, 图式的选择倾向也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势能, 随着接受经验的递增,这 一势能得到强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然而从受动方面看, 选择功能也毕竟暗含着主体图式的 现实的不完善性, 甚至其有限的反应敏度有可能偏离某些艺术的审美内涵, 尤其在情感未能充分地对应于特定艺术时,情形更是如此。

      2、如何分析文学艺术对于人的内在方面的积极影响?

      答:艺术总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的体验, 这种体验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使接受者既 掩饰了那些源自本我、 自我和超我的种种幻想又从中得到愿望的满足。 艺术有助于提高自性的意识。 尽管艺术无力使人充分地意识到自性中受压抑的冲动, 但是却可以神秘而无意识地解放这种冲动, 在某种意义上说, 艺术极其有力的地方就在于, 它可以合得接受主体的投射

      和内摄活动更加活跃而又充满了变化。 在艺术的天地里, 人不仅仅获得即时的、 别样的心绪, 而且也在历时的意义上延伸着一种内存的变异。

      3、心理时空的特征有哪些?

      答: 1)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性: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 。2)审美心理时空的“有机性” :日常认知心理时空是作为理性思维载体的纯粹认知性的单一时空表象,而

      审美心理时空则是由记忆, 想象, 情绪, 情感以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复合时空表象。 3)审美心理时空的互渗性:这里的“互渗性”指的是在审美心理时空的统一结构中,

      时间感和空间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 其中, 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境。其一是空间感向

      时间感的生成,其二是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换。

      4、怎样认识惯例经验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江西省 09 年 7 月简答题已考) 答:几乎在每一种艺术接受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追踪到接受主体对于特定样式的艺术对象

      的经验反应痕迹。同样,各种艺术也不可能没有自身特殊的惯例形式,两者是互相呼应的。

      惯例经验在接受活动中并非偶然性的心理现象, 主体对艺术惯例的了解程度和破译水平构成 了接受的一种心理基础。 在艺术接受中主体的惯例经验固然有无可否认的意义, 然而在其背后也可能潜伏着导向非“具体化”或非审美化的因素。特定的艺术惯例总是引发、 塑造着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 以至于使继起体验常常成为一种心心相印式的痴述和沉醉, 而这样的峰巅体验对于没有相应惯例经验的所谓“零度接受者”来说,几乎就是不可奢望的审美享受。

      惯例经验进化有渐变特性, 事实上, 艺术寻求对自身惯例的某种充实与超越几乎是从未停息过。惯例与审美的丰富多样倾向是不矛盾的, 艺术接受优越于人对一般对象的经验把握恰恰就在于它促使人能动去获取新鲜的感受。

      5、艺术接受中的异态的重要表现有哪些?(四川省 05 年 10 月已考)

      答:幻觉与现实的界限的合一; “虚假的社会化” ;“认知失调” ;情绪变态;趣味紊乱;理性化防卫等。

      6、娱乐与情感的关系如何把握?

      答: 1 对个体而言,文艺能移化心灵; 2 宏观看,文艺唤起的积极情感能够对抗异化, 使人性得以重建。 总而言之, 艺术作为趋于快乐的积极情感活动, 是对抗不同压制情感方式的力量,也是将人们从焦虑和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性得到重建的力量。

      7、艺术的心理治疗的最根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艺术的心理治疗满足人类的本质需要, 这些需要往往更明显地表现在患者身上, 也同样明显地从患者通过艺术接受获得的各种益处上反映出来。

      8、具体描绘批评家的心理特征。

      答:批评家在天性上或者说先天的心理素质上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如攻击性, 概念想象力,面对庞杂对象具有强化和简化的能力等等,下面分别描绘。 (1)攻击型气质。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不安分的批剔者, 一个读者日后是否成长为批评家, 其初始与其说取决于他 鉴赏力的高低, 毋宁说取决于他是否是一个富有挑剔个性的人物, 是否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 人物,举凡大批评家,没有几个不以挑剔性批评、攻击性批评为能事。 ( 2)想象力。优秀的批评家同优秀的艺术家一样, 依靠其超人一筹的想象力征服别人。 不过想象力的方向和体现, 在不同的情况下并不一致,艺术家的想象力是形象想象力、意象想象力、情感想象力。 批评家的想象力是范畴想象力、 概念想象力、 建筑理论框架的想象力。 批评家要把握或要表现自 我都离不开这种能力, 无论是艺术世界还是内在世界, 其内部是多维度的、 丰富多姿而又杂乱不堪。 批评家若要对此作理智而清晰的描述, 作细密周到而令人信服的解析, 或者把艺术创造的信息以理论形态来扩散和传播就得借助概念,借助范畴,借助于理论框架。 ( 3)强化和简化。面对庞杂纷繁的艺术现象, 批评家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选择、留取或淘汰、 阐释或缄口不言, 批评总要指到一些有趣的、 有价值的话题来发挥。 有自知之明的批评家知道他们并

      不能总是在任何题目上作出成绩的, 也不是每一个题目都有批评效应和批评价值的, 但他们必须在某一些问题上显示出自己的才能来, 有所不言而有所言, 他们相信自己涉足的批评题 目要比他们忽略的题目更有意义, 促使批评家这么行动的是强化和简化的心理能力。 这是两种相反的能力, 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当批评的意识之光照耀到它该照耀的地方时, 同时也就略过了某些领域处于黑暗之中。 ( 4)知觉敏锐。批评家是理性精神极强的人,然而,我们千

      万不要以为他们在感知上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似乎他们的全部优长都显现在理性思考方

      面。事情恰恰相反, 批评家的知觉较为敏锐, 他们以很细微的辨别力来把握对象。 长期的职业性习惯养成了他们的直观敏锐性。 所谓从一粒米看大千世界, 从一滴水以观沧海。 这是既有批评意向的强化,也绝对有知觉上的细察。

      自考文艺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 ( )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A 、 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 。A、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 。A、作家心理 B、作品心理 C、读者心理 D、审美体验

      4、20 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 。A、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 B、格式塔文艺心理学 C、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D、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5、20 世纪初期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艺创作现象并写出《红楼梦评论》的是

      () A、蔡元培 B、王国维 C、朱光潜 D、胡风

      6、以下不是朱光潜的著作的是() 。A、《悲剧心理学》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论诗三札》

      7、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B、作家的创作心理 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 D、作品的心理蕴含

      8、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真正的奠基人,并写出第一部《文艺心理学》的是() 。A、王国维 B、鲁迅 C、朱光潜 D、胡风

      9、提出“出入说”的是() 。 A、庄子 B、李贽 C、王国维 D、郭沫若

      10、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 。A、科学主义 B、人本主义 C、存在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多选题

      1、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A、经验的 B、演绎的 C、实证的 D、归纳的 E、思

      辩的

      2、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见解,以下属于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观点的是() A、

      虚静说 B、童心说 C、迷狂说 D、兴会说 E、净化说

      3、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A、艺术家心理 B、创作心理 C、艺术接受中的心理蕴含 D、艺术作品中的心理活动 E、变态心理

      4、郭沫若认为诗歌等于以下哪些相加() A、想象 B、直觉 C、情调 D、适当的文字 E、

      形象

      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心理测试法 E、

      内省法

      答案:一、 1、B 2、 B 3、D 4、D 5、B 6、D 7、 A 8、C 9、C 10、D 二、 1、ACD 2、ABD 3、ABCD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

      究创作、文学作品、艺术接受中的问题。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审美体验。 2、审美体验: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 它指向的是人的生命,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四、判断分析题。 1、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缺乏, 文艺心理学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 (×)。

      答:不对。因为人类自从有了审美的能力,有了文学和艺术,也就有了美学思想,也就有了文艺心理学思想。如中国古代的“虚静说” 、“发愤著书说” 、“兴会说”等。

      2、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真正开创者是朱光潜。 ( √ )答:正确。因为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出现了新的高潮, 其代表是朱光潜。 他的《文艺心理学》 一书的发表, 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3、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的一切心理活动。 (×)答:不对。因为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有很多, 如想象、 联想等。 而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的一切心理活动,是一种体验性质的。

      4、文艺心理学与文艺学的关系最密切。 ( × )答:不对。因为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最密切。 普通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基础, 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般理论、 观点和方法。离开了普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就很难完成。

      五、简答或论述题。

      1、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 ( 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的心理活动。 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是体验, 只有深刻的体验, 才能激发创作的冲动。 ( 2) 是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心理过程。该部分主要分析创作动机、艺术家

      创作的心理状态,如癫狂状态、沉思境界、内觉体验等。 ( 3) 是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作家的体验必须通过语言等形式化因素, 才能将其体验传达出来为读者所理解、感知。( 4) 是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心理。艺术作品最终要为读者所接受,才能成

      为现实的作品。读者如何接受以及作品对读者的效益是该部分分析的主要内容。

      2、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什么?答: 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密切, 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观点和方法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很难完成。 但是二者也有区别: 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 它的研究多采用实验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特殊的心理即审美心理, 它多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在运用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方法和观点时必须根据文艺心理学对 象的特点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为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云南自考伴”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云南自考00815西方文论选读知识点汇总押题资料
    下一篇:云南自考01342民间文学概论押题资料

    云南自考专业

    云南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查看云南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

    进入在线刷题